评论

[社论]日本频获诺贝尔奖,韩国呢?

朝鲜日报中文网

查看韩文原文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约翰•格登共同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格登1962年成功克隆青蛙,为动物克隆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山中伸弥2006年重新编排已经发育成熟的细胞基因,培养出处于生命体初步阶段的干细胞,为治疗疾病奠定了基础。
山中伸弥获奖后,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增至19人。
除了一名和平奖和两名文学奖获奖者,其余16人都是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获奖者。
京都大学教授汤川秀树194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日本掀起了科学研究热潮,日本自此开始重点扩大对理化学研究所(riken)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的支援。
日本政府一直坚守“2%原则”,无论经济多么困难,研发预算都不会低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
其中60%至70%用于非应用技术领域的基础科学领域。
2000年以后日本共有11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证明日本的长期努力和投资已经完成几十年的发育过程,获得果实。
韩国民间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研发(R&D)费用总和为45万亿韩元,列世界第七位。
政府支援的研发项目规模为16万亿韩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排在以色列、芬兰之后,列世界第三位。
但韩国研发投资的三分之二被用于应用技术的开发。
研究人员为了持续获得研究经费,都致力于研究可以短期内出成绩的课题。
政府提出的研究课题成功率高达98%就是因为这种研究经费支援方式。
下村修教授1961年发表论文,47年后的2008年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和研究人员在此期间采集的水母研究标本超过300吨。
如果日本不存在耐心等候这一漫长旅程并不断提供支援的体系,他很难获得诺贝尔奖。
为了让韩国理工科的年轻人才投身于基础科学领域,应建立允许他们冒险、挑战和反复失败的研究环境。
200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芝加哥大学教授南部阳一郎表示:“物理学的乐趣就在于像猜谜一样解开一个个谜团。
小学时的科学课最有趣。
”韩国政府应考虑如何改善韩国的科学教育体系,使那些优秀儿童可以在科学课上被科学的魅力所吸引。


输入 : 2012-10-10 13:45  |  更新 : 2012-10-10 13:45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