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时代的象征。
1961年10月动工,第二年12月竣工的麻浦公寓是宣告韩国居住文化革命开始的信号弹,也象征着提倡“祖国现代化”的工业化时代拉开帷幕。
“随着城市人口密集,导致住房难和地价暴涨是必然趋势,因此今后利用空间建设高层公寓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正如最高会议主席朴正熙在麻浦公寓竣工仪式上所说的一样,当时政府从公寓建设中找到了解决住宅问题的突破口。
但四面是围墙,并具备街道、游乐场和公园的小区型公寓,从一开始就毫无人气,甚至空房率达到九成。
这是因为,虽然具备现代化外表,但建筑物里面不但没有电梯,而且还有煤烟中毒的危险,30平米到53平米小型公寓被称为“用混凝土建成的贫民窟”。

▲1962年12月,位于首尔麻浦区桃花洞的麻浦公寓竣工后,住户们正在参观设施。
麻浦公寓共有6个单元450户家庭,是韩国建设的第一个小区型公寓。
但由于上世纪60年代以后,每年有50多万名农村人口涌向首尔,再怎么建房也无法满足需求,因此为解决首尔的住房难只能继续建设公寓。
即使发生夺走33人生命的公寓倒塌事件(1970年),在二村洞、狎鸥亭洞、蚕室等汉江南北两侧依然掀起了公寓园区化和高级化热潮,并于上世纪80年代末扩至上溪洞和木洞。
公寓几乎成为现代化住宅的代名词,人气超过平房,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扩至京畿道盆唐和一山等新城市,以及全国各地,并宣告“公寓共和国”的到来。
城市周边稻田和菜地变成低廉的混凝土建筑物的2010年,在居住家庭数量上,公寓(41.1%)首次超过平房(37.2%)。
但就像新造词“房奴(house poor)”一样,一度成为炫耀社会地位的象征、积累财富手段的公寓现如今却沦为想卖也卖不出去的“心病”。
虽然公寓曾给过我们日常化沐浴文化、减轻家务、财产价值上升、宽带网强国等“礼物”,但也让我们付出了与邻居隔绝、投机热潮、极短的房屋寿命等昂贵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