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东北亚局长赵世暎在也门大使馆工作的1994年,那里发生了内战。首都萨那的街道被战斗机轰炸,导弹四处乱飞。20多名侨民和职员家属坐上法国军用飞机撤走后,其余人像难民一样合住在大使馆的地下室。一天,附近建筑物被导弹击中而倒塌。他说:“感受到死亡就在身边。”他的孩子食物中毒时,他还拜托过有常驻医务官的日本大使馆。
在179个韩国的海外公馆中,被划归危险地区或特殊地区的有61个。这些是由于战争而治安不稳定的地区,容易患上疟疾、黄热病、登革热等风土病的地区,生活水平极其低的地区。它们大部分位于非洲中西部、中亚和中东、中南美地区。外交部为这些地区准备了《赴任者指南》,也就是生存指南。在非洲卢旺达指南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必须随身携带适合自己体质的驱蚊剂,多购买些疟疾自我检测盒。
韩国的外交官们在就任后10年之内,必须去危险地区工作一两次。虽然大型事故不多见,但1972年以后在当地殉职的人员也差不多有30名。有的家属还由于患上疟疾等风土病而导致终生残疾。像在伊拉克一样的地方,必须和警卫员一起出行。在这种地方工作几年后回来,人生观就变得不同了。
一位曾在卢旺达大使馆工作过的参赞,几天前,他41岁的夫人突然去世了。由于出现消化不良、意识模糊,就去了医院,但院方说不知道是什么病。患者在坐上飞机,在前往有大医院的肯尼亚的途中去世了。这是细菌感染造成的器官损伤,是一种风土病。一提到外交官,很多人就会想起优雅的派对,但承担着风险和眼泪的340多名外交官们现在这一刻,仍工作在61个危险地区的公馆里。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