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评论]俄罗斯取得与中国10年天然气谈判胜利的秘诀

崔有植 国际部长

查看韩文原文
▲ 崔有植 国际部长
2014年结束的中俄西伯利亚天然气供应合同谈判,创下了许多纪录。每年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30年的供气金额高达4000亿美元,这是单一能源合同的史上最大规模。抛开交易规模不说,更为极致的是谈判时间——两国在讨价还价上,居然花费了10年之久。

该交易方案是在1994年首次提出的。在10年后的2004年,两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MOU),正式开始谈判。这笔交易对两国而言都很重要。俄罗斯是天然气出口大国,但出口地区局限于欧洲,为了应对欧洲出口受阻或下滑的情况,俄罗斯需要亚洲供应线。为环境问题而头痛的中国,为了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度,也迫切需要西伯利亚的天然气。

但两国在价格问题上互不相让。俄罗斯想以欧洲供气价格为准。这一价格与同样是能源价格的国际石油价格联动,每1000立方米大约为400美元。相反,中国主张中亚的供气价格为200美元,这是以国际煤炭时价为标准的价格。俄罗斯坚持称:“如果半价卖给中国,欧洲会怎么说?”中国也主张,如果高价买进,不如增加中亚产天然气的进口量。两国首脑进行了差不多10次会晤,依然没有消除价格分歧。

时隔10年签署的最终合同,并未公开其内容,但国际专家们认为是俄罗斯取得了胜利。就供应价格来推算,每1000立方米为370-380美元,价格核算方式也以石油价格为准。

俄罗斯胜利的原因之一,是没有被中国特有的“持久战”打垮。和中国打过交道的西方企业家们,把中国人称为“时间的魔术师”。通过无限制地拖延时间,让对手变得焦急,从而签订有利于中方的合同。“哈佛商业评论”将这种谈判术总结为“吃苦耐劳”,同时建议西方企业家用同样的战术和中国谈判。

在喜马拉雅高原洞朗地区展开的中印军事对峙,今年8月以来进行了两个多月后,以印方的胜利而告终,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中国在本国境内建设的公路,是本次事件的争议焦点。印度在该地区领土最窄的地方只有17公里。发生紧急情况时,如果通过这条公路进入的中国增援军切断这一咽喉要道,印度东北部的7个州就会与本土分离。印度派出了几百名兵力和推土机,阻止中国施工。中国用军事演习进行威胁,部署了增援军,但印度还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了下来。中国最终于9月初在厦门举行金砖峰会之前,决定中断施工。莫迪总理看到这一决定后,出席了首脑会议。

萨德报复已经进行了6个月,很多人问:这次报复到底何时结束?中国学者和专家们认为会持续很久。最高权力人习近平亲自指责萨德侵犯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如果没有什么名分,怎么可能改变方向?听到他们的这种话,甚至有种“时间站在我们这边”的感觉。

由于钓鱼岛问题,2010年遭受禁止出口稀土类产品等经济报复的日本,冷静地进行了应对。发现通过外交渠道和幕后交涉进行抗议和申诉的战略行不通后,日本就按原则办事。在向世贸组织(WTO)起诉中国后2年,取得了胜诉,还将稀土类进口渠道转移到了印度等其他国家。日本企业还通过将中国国内的生产基地转移到了东南亚、开拓印度市场,寻找到了替代方案。虽然萨德报复很痛苦,但不是心急就能解决的问题。以经济为武器强迫韩国做出安保选择的行为,是战胜不了韩国的。

输入 : 2017-09-18 11:24  |  更新 : 2017-09-18 13:45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