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插画 = 金圣奎
▶天生带着利己基因的人类,为什么要做捐赠的善事?进化生物学家找到的答案是人类基因里带有“互惠利他主义”。在原始时代,人类是弱者,如果不形成群体,就会面临灭绝。想在比人类更高大、更快的捕食者手里生存下来,就需要一个名为“共同体”的围栏。如果分享了我拥有的食物,相信在我没有获得食物时,别人会分享食物给我的信念会带来“利他主义”,这就是人类的防灭绝装置。
▶现代的脑科学发现,捐赠能够提高幸福感,有益于健康。捐赠的时候,负责管理快乐的大脑区域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幸福荷尔蒙、催产素的分泌也会变得旺盛。也存在越捐越想捐的“Helper’s high(助人快感)”现象。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捐赠的老人比没有捐赠的老人平均寿命更长。人们还发现了只是看到别人的捐赠行为就能提高免疫力的“特蕾莎效应”(以特蕾莎修女的名字命名的术语)。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70岁)引用安德鲁·卡内基的话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宣布将向盖茨基金会捐赠自己99%的财产,其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他还表示,在今后的20年里会将所有财产用于降低儿童死亡率、消除传染病、消除贫困等方面后裁撤盖茨基金会。就是说,他甚至自己抛弃了想在死后通过财团留名的欲望。
▶英国经济杂志《经济学家》介绍了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的前妻麦肯齐·斯科特的捐赠行为,作为捐赠的模范事例。2020年爆发新冠疫情大流行后,她将165亿美元的离婚赔偿金无条件地送给了全球的救助组织。就是说,为了排除成立基金会、复杂的文件手续、事后评估等渗透在捐赠活动中的“官僚主义”,她决定直接向救助团体发钱。目前,世界400名超级富豪中捐赠20%以上资产的有11位,未来应该还会继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