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永定
虽然经历了几次混乱,但过去30多年里中国还是实现了比较稳定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基础实力雄厚是一个原因,同时中国政府成功管理进出国境的资本也是功不可没。
得益于对资本的控制,中国在1997年至1998年爆发东亚金融危机时可以安然度过,没有遭受重创。
发生这一危机后,中国领导人推迟了1994年后一直推进的资本自由化计划。
但进入2002年以后,资本自由化再次在中国抬头。
中国企业开设外汇储蓄账户时的限制规定有所放宽,同时面向民众开设外汇储蓄账户,且人民币兑换外汇的金额每年达到5万美元。
另外,获得许可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可向境外投资,获得许可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向境内资本市场投资。
2012年初,中国央行发布一份报告,内容为“加速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战略机遇期已经基本成熟”。
中国政府2009年阐明人民币国际化计划后,至今一直在加速推进这一方针。
很多中国经济学家认为资本自由化会带来潜在利益,对央行的方针表示支持。
但中国决策者需要记住一点,即,放宽对资本的限制隐藏着巨大风险。
首先,中国做好准备实施浮动汇率制之前必须继续对资本进行控制,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由于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持续保持顺差,所以人民币一直受到升值压力。
如果不能适当控制国际资本的短期流入,中国央行将很难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
第二,中国金融体系极其脆弱,经济结构僵硬。
因此,资本外流体系非常脆弱。
中国金融体系最近越来越不稳定。
企业负债高达GDP的120%以上,货币供应量(M2)高达GDP的180%。
影子银行系统(shadow-banking,不受政府监管的投资资金)成为新的风险因素。
如果放宽对资本的限制,意想不到的冲击可能会摧毁中国金融体系。
第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现在还不完善,财产权并未真正落实。
在所有权不明确、腐败现象广泛存在的情况下,如果允许资本自由出入,会引发洗黑钱和资产掠夺现象,使社会陷入紧张状态。
中国拥有3.3万亿美元以上的外汇储备。
对于国际投机势力来说,中国是非常有魅力的目标。
中国金融体系还有些落后,资本市场效率也不高,如果不对资本进行适当的控制,中国将无力应对这些势力发起的可能引发亚洲金融危机的攻势。
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在推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世界经济领域流动性过剩,货币战争一触即发。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央行急于推进资本自由化是不明智的。
资本自由化可以推进,但要慎重调整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