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图为,新罗《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汉字旁边加注的“角笔文字”。
右图为,使用解读机复原的角笔文字。
日本学者小林芳规说,角笔文字多写于汉字旁用以标示发音,是汉字的缩略型,与片假名相似。
照片=NHK截图
日本学者新发现可证明日语表音文字——片假名源于新罗的“角笔文字”。
因为在迄今为止发现的资料中,该文字与新罗的连贯性最大,备受学界关注。
日本NHK2日报道说,广岛大学名誉教授小林芳规从统一新罗时期制作并传到日本的佛经中发现了可认为是片假名起源的角笔文字。
角笔文字是指,用把象牙或竹子的一头削尖而制作的筷子形传统笔具“角笔”刻的字。
角笔字从韩日中古书中有所发现,刻在汉字旁用以标示发音。
角笔字不易用肉眼解读,只能在暗室借助特殊照明装置解读。
小林教授是在日本最早发现角笔文字的权威学者,曾获得日本学者的最高荣誉奖恩赐奖和日本学士院奖。
小林教授在研读《大方广佛华严经》时,发现300个在用墨写的汉字旁刻的角笔文字。
这些文字是汉字的缩略型,与片假名相似。
《大方广佛华严经》公元740年在新罗制作后传到日本,现在奈良的东大寺所藏。
目前日本主流学术界认为,片假名是公元800年后,日本通过对汉字的部分笔画进行缩减而独创的文字。
但小林芳规在接受NHK的采访时说:“《大方广佛华严经》的角笔文字与片假名有相似之处。
这说明,通过简化汉字而创造的片假名可能起源于韩半岛。
”小林芳规2000年和2002年根据《判比量论》手写本等上的角笔文字,发表了关于片假名可能起源于新罗的论文。
《判比量论》是公元671年新罗僧人元晓写的书,公元740年前后的手写本目前收藏于日本。
与小林芳规共同进行研究的韩国技术教育大学国语系教授郑在英(音)说:“虽然《判比量论》手写本上也有角笔文字,但由于损坏部分很多,所以很多日本学者反对该说法。
而《大方广佛华严经》上的角笔文字比较清楚,可以证明片假名起源于新罗的说法,具有很大的价值。
8世纪新罗人在日本讲授《华严经》时,用角笔标记了汉字简写,以便于阅读,这是日本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
”角笔文字曾于1961年在日本首次被发现。
当时普遍认为该文字仅存于日本,但以后中国和韩国等地也陆续发现了刻有角笔文字的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