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16日报道称,这次停止运行的核电站有3座,分别是1988年开始运行的伊萨尔2号和埃姆斯兰核电站,1989年开始商业运行的内卡韦斯特海姆2号核电站。装机容量均为4.2 GW(十亿瓦特)。原计划去年年底关闭,但考虑到冬季能源供应困难,暂时延长到了当天。
当天,德国关闭了最后一座核电站的电源,为去核电画上了句号。虽然三分之二的德国国民反对去核电,但福岛事件发生后十几年里的去核电政策已经导致核电生态系统崩溃和经济性下降,德国在技术和成本方面都无法挽回去核电。虽然能源安全危机进一步加剧,德国却在排除具备经济性和环境性的核电站的同时,自己放弃了混合能源(电源构成)的选择余地。牛津大学在报告中说,德国去核电造成的大气污染等损失的社会成本每年将达到30亿至80亿欧元(4.3万亿至11.5万亿韩元)。
据德国联邦能源和水资源管理协会(BDEW)统计,1990年代末接近30%的核电比例如今已降至零。法新社说:“德国计划通过可再生能源来弥补去核电造成的电力生产不足,但看起来并非易事。”去年在德国的电力生产中,风力、生物发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到44.6%。可再生能源比率在去核电政策后骤增,但最近几年却在40%左右停滞不前。尤其是太阳能和风力的发电能力因天气的不同存在很大偏差。作为可再生能源,稳定电力供应可能会遭遇严重的问题。
德国内部也有很多反对去核电的舆论。上周初,在德国民意调查机构福萨研究所的调查中,反对去核电的舆论达到了三分之二,支持去核电的舆论仅占28%。除了担心能源安全之外,预计核电的缺口将由煤炭等化石燃料填补,这也是人们反对去核电的原因之一。德国计划用可再生能源以、天然气和煤炭代替三座核电站的电力产量。
德国90%的天然气、原油和煤炭来自海外,尤其是乌克兰战争前对俄罗斯的依赖非常严重,55.2%的天然气从俄罗斯进口,煤炭和原油也分别有56.6%和33.2%来自俄罗斯。德国之所以强力推进去核电,是因为相信俄罗斯。但乌克兰战争后,德国不得不为了进口来源的多元化而疲于奔命。不是从俄罗斯,而是从挪威和荷兰进口天然气,从美国和卡塔尔进口液化天然气(LNG),但由于价格暴涨,进口额骤增,新建LNG码头的支出也增加了。在此情况下,去年夏天德国的电费交易价格一度暴涨至每兆瓦时995欧元(约143万韩元),同比上涨10倍,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德国的家庭电费排名世界第三,煤气费排名第四。还有人批评说,从海外购买以弥补电力缺口的德国的政策本身存在矛盾。在德国可以购买电力的欧洲国家中,法国、瑞士、比利时等9个国家的核电是最大的电力来源,在整个欧盟(EU)中,核电比例占25%,超过天然气(20%)和煤炭(14%)。一位电力业界相关人士说:“虽然德国现在宣称要出口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但真正需要的电力却来自法国核电站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