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广场

回忆文革一代“敝帚自珍”引人共鸣

中国行为艺术家宋冬来韩参展

Gwak A-ram

查看韩文原文

2002年,在北京,64岁的主妇赵湘源因丈夫突发心肌梗塞失去了伴侣。
此后,她深居简出,房间里堆满了各种杂物。
购物袋、洗漱用具、衣服、书籍、碗……儿子劝她全部扔掉,但她说:“你父亲去世后我感到空虚寂寞。
对你来说这些是垃圾,但对我而言是回忆。
” 她的儿子是一名艺术家。
2005年,他在北京一家画廊以《物尽其用(Waste Not)》为作品名展示了母亲的杂物。
他在天窗这样写道,“爸,别担心!我们和妈都挺好的。
”他就是目前在中国最受瞩目的行为艺术家宋冬。
他曾代表中国参加了去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和今年的卡塞尔文献展。
《纽约时报》称他为“最有创意的中国现代艺术家之一”。
◇兼具抒情气质和创意才华的中国艺术家 “为了治愈母亲借用了艺术的力量。
刚开始母亲反对说,‘如果人们知道我在收垃圾,他们会用异样的目光看你’,但我说,‘不会的,托它们的福我反而会有更高的知名度’,最后母亲欣然同意。


▲宋冬及其作品《吃山水》。
摄影=朝鲜日报记者


21日,在首尔西桥洞展览替代空间Loop,宋冬笑着说:“父母只要对子女好,就愿意付出一切。
”他此次来韩是为了参加在Loop和首尔市立美术馆举行的亚洲15国艺术家录像艺术节“Move on亚洲”,该展会将举行至8月16日截止。
正如他对母亲所说,《物尽其用》成为他的代表作。
该作品先后在光州双年展(2006年,获大奖)、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2009年)、旧金山欧巴布也那艺术中心(YBCA,2011年)、伦敦芭比肯艺术中心(2012年)等展示场馆亮相,周游全世界。
该作品表达了遗孀对去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同时也体现了“文革”后深入中国人思维的“节俭”概念,受到大众和专家们的好评。
抒情气质、叙述性以及结合中国传统与现代的特点是宋冬在国际上受到高度评价的关键。
他的卡塞尔文献展参展作品《白做园(Doing Nothing Garden)》在公园堆上泥沙和垃圾,上面撒上种子,让50多种植物自由生长。
该作品采用了中国庭院的“借景”原理。
借用院子外的山和塔,让它们与庭院融为一体。
“在作品中以公园的巴洛克式建筑和文献展为平台。
”该作品被德国著名美术杂志《Art》评选为“文献展20幅杰作”之一。
这次他为“Move on亚洲”带来的《吃山水》(Eating Landscape,2005年)是一个视频,拍摄了几块金枪鱼像中国传统山水画一样排列在一起,被手握的一双筷子夹走吃掉的过程。
灵感来自在花盆里用石子、沙子呈现自然风景的中国“盆景”。
宋冬的代表作《物尽其用(Waste Not)》让人回忆起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以及什么都舍不得扔掉的父母一代,在全世界引起共鸣。
行为艺术在上世纪60年代后成为现代艺术的主流,比起事物本身,被事物唤醒的情绪是行为艺术的本质。
所以杂物也能成为“艺术”。


▲图为,2009年在纽约MOMA展会上的场面。
照片=宋冬提供


◇“从母亲身上学到人生就是艺术” 宋冬曾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攻读美术专业,后转行投身行为艺术和多媒体。
2008年,在苏富比香港拍卖会上,他的作品以132.75万港元(约合1.98亿韩元)成交,创下他个人作品拍卖最高价。
该作品就是在西藏拉萨江水上盖“公章”的表演照片。
同时代艺术家曾梵志、张晓刚的绘画作品最高价突破100亿韩元。
“搞艺术金钱不是那么的重要。
我也喜欢绘画,但我更想尝试‘手触摸不到的形象’。
所以被光的艺术多媒体,以及瞬间的行为艺术深深吸引。
” 他说:“我的作品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射出我的人生。
因为很多人把艺术和人生看做两码事,所以觉得搞艺术很难。
佛祖说,‘众生都是佛’,我也认为‘所有人都是艺术家’。
”唤醒他“艺术”天赋的母亲在2009年为救一只受伤的鸟爬树时不慎摔下去世。
谈到母亲时,他突然给记者看了自己的后脑勺。
因为脱发,他的后脑勺没有多少头发。
他说:“母亲去世后头发掉了很多。
我想头发脱落可能与对母亲的记忆逐渐褪色有关。


输入 : 2012-06-26 17:01  |  更新 : 2012-06-26 17:01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