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广场

秋史画作上的20位文士赞词 15米巨作《岁寒图》公开亮相

许允僖 朝鲜日报记者

查看韩文原文
1844年,秋史金正喜(1786年-1856年)在流放地济州提笔作画,那是他过上与世隔绝的流放生活的第五个年头。当时58岁的秋史用干毛笔蘸上浓墨画下了一座寒舍、两棵松树和两棵侧柏。这幅画是他给没有忘记身在流配地的自己,从燕京为自己寻来珍贵书籍的弟子藕船李尚迪(1803年-1865年)的谢礼,以赞颂他的人品。

▲ 韩国国宝《岁寒图》在展馆的一面墙壁上被完全展开,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观看画作。/朝鲜日报
24日,特别展《犹如冬去春来一般——岁寒·平安》在国立中央博物馆企划展示室开幕。投入国民怀抱的国宝《岁寒图》卷轴通过这场展览得以向大众公开。这是为纪念美术品收藏家孙昌根(91岁)将世代相传、珍藏至今的该作品于近日捐赠给国家而筹备的展览。

将昏暗的展馆一面墙壁完全铺满的《岁寒图》散发出浓郁的文香。秋史的这幅画作最初只有70厘米,但是加上16位清朝文人和4位韩国文人的鉴赏文,最后变成了一幅长达14.7米的巨作。这是2006年以后时隔14年再次将整幅卷轴展开进行展示。

▲ 秋史金正喜的《岁寒图》。图:23.9x70.4厘米,跋文:23.9x37.8厘米。/国立中央博物馆
沿着这幅宏伟的作品从右往左欣赏,《岁寒图》180年曲折的旅程犹如全景画一般一览无余。李尚迪收到秋史的画后,激动地带着画去了燕京。这时收到了16位清朝文人的鉴赏文。此后,该作品被仰慕和热衷于研究秋史的日本学者藤塚隣收入囊中,并跟随主人远渡重洋。1944年,在收藏家孫在馨的努力下,戏剧般地回到了故乡。吴世昌、李时英、郑寅普看到回归故土的作品后也写下了赞文,加上这些跋文成为了现在的《岁寒图》。原作以极其克制和省略的笔法展现了秋史战胜逆境的决心,再加上中韩两国当代文人的鉴赏文,使之成为了超越国境的东亚最杰出的作品。

▲ 1月29日,孙昌根(右)在博物馆填写《岁寒图》捐赠文件的场景。/国立中央博物馆
在超高画质扫描影像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秋史缜密的笔法。他用干涩的笔触表现了严冬的荒凉感。用干毛笔蘸上浓墨绘画的笔法出自秋史59年间磨练出来的笔力。

▲ 《岁寒图》中老松树部分的放大图。从中可以看出用干毛笔蘸上浓墨绘画的笔法。/国立中央博物馆
闵丙灿(音)馆长表示:“秋史的流放地——济州大静邑由于风太大,在济州也是生活最困难的地方。蕴含了他的苦难和孤独,以及对弟子的感激之情的文人画杰作正是这幅《岁寒图》”,“非常感谢孙昌根先生和他的家人,能够慷慨地将这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无价之宝’捐献出来,供所有国民欣赏。”展览将持续到明年的1月31日。
▲ 用异邦人视角诠释秋史经历的岁寒的经验和感情的7分钟视频《岁寒的时间》屏幕前有观众经过。/朝鲜日报

输入 : 2020-11-24 14:27  |  更新 : 2020-12-29 16:28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