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广场

见面之“面”

PEOPLE

PARADISE

有一种特殊的“料理”,不仅拥有碗面的形态,还佐以声音和口感提味。艺术家吴承烈的《面条》系列作品造型独特,带给观众的不是平面视觉体验,而是立体的复合感官体验。长度夸张的面条十分敏锐地刺激着我们的五感。艺术家吴承烈喜好观察并研究不同材料固有的性质与形态。因此,探寻面的本质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生疏之事。

▲ │Ra Myun, Silicone, Epoxy Resin, Steel, Alluminium 2011

您将面条料理,并且是非常平民化的面条料理创作成艺术作品。您对面条料理产生兴趣的契机是什么?
《面条》系列的第一个作品是冷面,接着是方便面和韩式炒杂菜。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将焦点放在寻常百姓的东西上。制作面条艺术品,反倒是开始于我对把极为稀松平常的形象移到出人意料的场所,给观众留下各自不同的印象这件事产生兴趣。

作品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我仔细想了制作料理所需要的时间。脑海中浮现出食材被切好、烹调并盛于碗碟中的一系列过程,然后在心里描绘出成品的形象。接下来找几家制作食物模型的作坊做出样品,再从其中挑出自己觉得最有亲近感的模型来进行创作。有趣的是每个作坊做出来的模型都截然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每家餐馆做出的浇头或面条的粗细等也有所不同。这些模型就好像是新鲜的饮食一般。

▲ │Jab Che, Silicone, Epoxy Resin, Steel 2011

看到被拉长的面条,人们不禁垂涎三尺,忍不住想闻闻它的香味,似乎还能听到吃面条时哧溜的声响。创作长度夸张的面条的意图是什么?
我希望通过作品来刺激观众们的感官并唤起他们各自的回忆与经验。借助面条被拉长伸展的形态与夸张的长度,我想呈现出有如人身体一样的有机动感。将其发挥到极致的创作就是随后展示的作品《温度》。我还记得,创作时将面条一根一根地缠绕起来,塑造成结实的面条从混凝土中破土而出的形态,从而赋予作品栩栩如生又充满活力的律动感。

独自挺立的面条看起来很有趣,原封不动地保留了旧貌的碗碟也十分引人注目。大概您也有一些关于面条料理的回忆吧。
为不同的面条料理搭配合适的餐具和设定相应的情景,这个过程十分有趣。不论是周末时用钢精锅盛好放在钢精小餐桌上吃的方便面,还是办喜事时摆放在家中狗腿小饭桌上享用的炒杂菜,我觉得都是非常普遍的,能唤起人们共同回忆的东西。有一次,我把炸酱面放在报纸上进行展示,很自然地就让人想起搬家后吃的中餐外卖。只要是韩国人,不论是谁都经历过的情景,或是通过间接经验变成共同回忆的场景,我觉得如果能使人们想起这些,就能增进我们对自身的了解。

▲ │Naengmyun, Synthetic Resine, Steel 2011

您在创作作品时,有没有对韩国的面条料理进行过调查?如果有,您认为韩国面条料理的魅力是什么?
因为是以平易近人的料理作为作品的主要素材,所以没做过什么特别的调查。我觉得韩国面条料理的魅力在于面条的种类。制作的材料和面条的粗细,以及由此带来的口感差异十分多样化。特别是咸兴冷面,那不易咬断的劲道口感大概只有在韩国料理中才能找到。

观众看到您的作品时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吧,哪种反应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观众是韩国人与观众不是韩国人的时候,反应是截然不同的。对韩国人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料理,对外国人来说却往往是平生第一次见到的食物,因此也可能会激发起另一种好奇心。可以看得出来,展示的场所越是庄严,观众们对这种违和感产生的反应就越是有趣。

您中学毕业后便独自一人前往新西兰,现在也是一边往来于韩国与新西兰两地之间一边进行创作。国外生活对您的作品有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我习惯于在日常的素材中探索新东西,因此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大。在新西兰和在韩国的时候所看到和所接触到的东西是不同的,所以创作的素材也随之改变。《面条》系列是在参加驻地艺术家项目(Artist Residency)《蜜》的时候创作的。时隔七年重新来到首尔,碰到的一切有趣的东西,全都成为了我当时创作的素材。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作品,才发现即使是同一个系列的创作也会随着我所在地点的转换而呈现出不同之处。这种连接点也饶有趣味。

您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一位艺术家?
打个比方,畅快地享用过美食后,就连碗碟上剩余的残肴剩馔也好得让人想不起来之前吃了什么,我希望进行这样的创作。



(本文版权归PARADISE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摘编)

输入 : 2019-04-24 15:45  |  更新 : 2019-04-24 16:17

朝鮮日報中文版 cn.chosun.com
本文版权归朝鲜日报网所有, 对于抄袭者将采取法律措施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