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不同于一些人的预想,98%的参加者成功操作了新手指。机器人手指的动作传感器设置为用大脚趾按压,大多数参与者很快就掌握了使用方法。用一只手剥香蕉皮、同时拿着2个葡萄酒杯和葡萄酒瓶等,不可能用五根手指完成的动作的视频被公开。作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增强人类”的案例,这虽然是一项相对简单的技术,但它表明了不分男女老少,对可穿戴机器人(穿戴式机器人)的可接受性正在提高。
▶科幻作家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在1959年的小说《星际迷航》中描述了军人们穿着最大化身体能力的装备战斗的情景。此后,真正实现可穿戴机器人的尝试正式开始。1986年,一名在降落伞事故中严重受伤的美国陆军士兵从这部小说中获得灵感,开始设计早期形式的穿戴式机器人来辅助行动。随后,通用电气投入了开发,洛克希德•马丁推出了最多可负重90公斤、时速16公里的设备,让军用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备受关注。包括工厂在内,在产业现场提高效率和安全的工业用市场也得到了扩大。
▶就像从军事使用为起点,扎根于整个生活的GPS(卫星定位系统)技术一样,可穿戴式机器人也在朝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拓展领域。随着为了让步行不便的患者康复而开发的机器人被优化成老年人用产品并上市,需求出现了暴增的势头。在如今的时代,老年人在腰和大腿上穿着可穿戴机器人爬北汉山,已经并不是稀罕事了。
▶明年韩国65岁以上老人的人口比例将超过20%,进入“超老龄社会”。至今仍有1586万人属于交通弱者,占人口的30%,其中1115万人是老龄者。经常能看到连爬公交车的台阶都很吃力的老人。这是可穿戴机器人作为划时代地提高超老龄社会“生活质量”的日常必需品而备受期待的原因。通过再生膝盖软骨等改善老年人行动的干细胞技术遇到了可穿戴机器人这个强劲的竞争对手。